首页

高跟女王优美之家

时间:2025-05-25 22:02:15 作者:“线上+服务”护航民营经济发展优质高效 浏览量:58734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万亿,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是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直观体现。回望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刚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如今就已突破3万亿元,特别是最近7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足以说明我国研发经费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水平上已经位列世界第13位,介于欧盟(2.2%)和OECD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具体看公报,可以找出几个亮点: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明显提升,增速比R&D经费快1.3个百分点,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二是企业研发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到84.0%,比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而一些中西部省份研发投入跻身“千亿省份”行列。

  这些亮点固然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上看,基础研究依旧是研发活动的短板。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它所代表的原始创新能长久传导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结构比例相对失衡,对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常年保持在70%以上,2022年更是在82%以上。体现在结果上,就是模式化的创新比较常见,但以复杂的、底层支撑性技术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创新相对匮乏。

  进一步来看,科技创新也存在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比如,我国越来越重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但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企业投入则在低位徘徊,同时,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存在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夹生等现象;另一方面,企业虽然是经费投入主体,但其转化项目大多属于“短平快”项目,较少组织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系统性、协同化、集成性攻关,应对“卡脖子”问题乏力。

  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研发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和有效使用,将持续激发出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也要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研发投入在规模、结构和效能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点,尤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聚焦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投入,着力提高资金利用效能。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江苏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南京镇江等地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表示,作为统一战线重要工作范畴,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群体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做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要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特性,引导留学人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为服务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罗浩智:公司层面的管理方式要更全面地考虑人工智能的影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启晖、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孔令讲、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校长张钦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彭木根、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沈渊、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陈红胜、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迟楠、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教育行业总经理郭金亮等10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中方驳伯恩斯涉华负面言论:有关表态偏离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

本届大赛自即日起开启报名通道,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10日。经项目初筛和专家评审后进入复赛的项目团队,将于6月中旬参加在苏州高新区举行的复赛和决赛,同期还将召开2024国际人才科创峰会。

国庆假期 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迎旅游高峰

相关铁路运输企业负责人表示,此次票价优化调整涉及的高铁线路所在区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竞争充分,动车组列车票价优化调整后,仍较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较大的性价比优势。铁路运输企业将综合考虑客流变化、市场需求和旅客接受程度,用好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高铁动车组列车票价机制,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上海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达1756家 管理基金规模超2.25万亿元

文章批评称,令人震惊的仇恨犯罪率使得非裔美国人遭受的创伤永久化,这虽然真实存在却经常被“白人美国”和服务于它的政客所视而不见及否认。非裔群体经受的集体创伤根植于长期遭受的压迫、歧视和暴力的历史,而仇恨犯罪的持续威胁以及来自当权者的支持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创伤。那些享有特权和权威的人对非裔群体的经历的否认和忽视只会令“伤口”加深并阻碍愈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